引言:
“35分钟内完成撤展!”——这不是演习,而是近期发生在全球顶级自行车盛会德国EUROBIKE展上,针对一家中国知名企业的强制命令。一纸来自瑞士公司的侵权指控,借助德国高效的司法响应和展会主办方的强硬手段,让中国展商的参展之旅戛然而止。这并非孤例,相似剧情在宝马展(Bauma)甚至更早的CES展上屡次上演。“知识产权”这个老问题,为何频频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拦路虎?是“不长记性”,还是遭遇“针对性狙击”?主办方又缘何如此“牛气”?答案,深植于中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巨大差异与全球竞争的严苛规则之中。
事件聚焦:EUROBIKE展上的“闪电战”
6月25日至29日,全球自行车行业“风向标”——德国法兰克福EUROBIKE展火热进行。中国展商,尤其是来自上海的某知名自行车企业,凭借创新的折叠车和智能电单车技术,一度成为展会焦点,引发国内外行业高度关注。
然而,平静在6月26日下午被打破。瑞士E-Mobility Group公司向展会主办方提交法律文书,指控该中国企业的一款电动自行车涉嫌抄袭其旗下Cilo品牌Tanay和Kyano系列产品的外观设计。依据欧盟《外观设计条例》和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主办方在核实指控后,迅速签发了临时禁令,要求涉事企业在短短35分钟内撤展离场。
令人震惊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效率: 从瑞士公司提交文书到禁令执行完毕,全程仅耗时4小时!这充分展示了德国司法体系在处理展会知识产权纠纷上的“闪电速度”。
并非孤例:频发的海外展会知识产权纠纷
EUROBIKE事件绝非偶然。就在不久前(2025年4月),德国慕尼黑宝马工程机械展(Bauma)上,中国山东海虹重工的紧凑型轮式装载机,被荷兰Tobroco-Giant公司指控抄袭其G2700机型。荷兰公司于展会开幕次日发现“侵权”设备,当日即启动法律程序。慕尼黑地方法院快速响应,在4月11日(展会期间)开庭并签发临时禁令,海虹重工同样被要求在展会期间完成撤展。荷兰企业成功运用了德国高效的“展会禁令”(Messebeschränkung)机制。
更早的案例同样触目惊心:2016年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上,多家中国企业的电动平衡车因涉嫌侵犯Segway公司专利,被美国海关现场扣押展品。当时正值市场爆发期,部分因设计模仿、专利布局不足而陷入困境的企业,最终付出了高额赔偿的和解代价。
核心差异:中外知识产权保护的“三重鸿沟”
这些纠纷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必须正视的中外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巨大差异,集中体现在:
1、执法效率“鸿沟”: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建立了“主办方-司法机关-权利人”的快速联动机制,形成严密的法律闭环。法院针对展会案件有专门通道,能在数小时内签发禁令,执行力极强。相比之下,国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虽在进步,但响应速度和执行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2、判定标准“鸿沟”: 欧美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广、标准严,尤其对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非一目了然”的权益认定也相当严格和迅速。中国企业熟悉的国内规则和实践,有时难以直接套用于海外。
3、惩戒力度“鸿沟”: 国外对认定的侵权行为处罚极其严厉,动辄面临天价赔偿、市场禁入,甚至影响企业后续经营。其高昂的违法成本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国内惩戒力度近年来虽在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数据警示:风险持续攀升的“出海困境”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在境外展会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同比增长27%,涉及机械制造、消费品、电子科技等多个重点出口领域。这清晰地表明:知识产权风险已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挑战。 EUROBIKE的撤展警示,本质上是全球化深度竞争带来的“规则阵痛”。
破局之道:知识产权保护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面对严峻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在海外市场,尊重知识产权、强化自主创新不是锦上添花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
国家层面早已指明方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将“提升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列为重要任务,强调要通过:
1、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
2、建设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3、支持企业海外维权
等措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筑牢知识产权防线。这不仅是优化国际营商环境的需要,更是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给中国企业的关键建议:
1、前置布局,筑牢“防火墙”: 产品“出海”前,务必进行充分的目标市场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外观设计)检索与风险评估,提前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申请。
2、主创新,掌握“主动权”: 从根本上摆脱模仿依赖,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核心技术和独特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应对纠纷最有力的盾牌。
3、熟悉规则,善用“工具箱”: 深入了解参展国及欧盟、美国等关键市场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展会特殊规则(如德国的“展会禁令”制度)及应对流程。聘请熟悉当地法律的知识产权律师提供全程服务。
4、快速响应,建立“应急队”: 制定展会知识产权纠纷应急预案。一旦遭遇指控,保持冷静,第一时间寻求专业法律帮助,评估风险,谨慎应对,避免仓促决定导致更大损失。
5、善用资源,依托“国家队”: 积极利用中国贸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机构提供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预警和维权援助服务。
结语:
从“35分钟撤展”的警示到频发的展会纠纷,代价不可谓不沉重。但这同样是促使中国企业加速转型的催化剂。唯有将知识产权保护内化为核心竞争力,以创新为魂,以规则为尺,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国际展会的“参展者”到全球市场“价值创造者”与“规则制定者”的华丽转身。尊重规则,方能行稳致远;坚持创新,才能赢得未来。这道全球化竞争的“必答题”,中国企业必须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