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海洋经济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习近平强调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这一战略定位的背后,是海洋经济对国家出口体系的深度赋能。
全球贸易的命脉在海洋——约80%的货物贸易依赖海运完成。2024年,中国海运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船舶出口金额达3086.5亿元,同比增长58.7%,占全球海船完工量的4 2.7%。
港口智慧化(如自动化码头、绿色甲醇加注)显著提升物流效率,为出口企业降低跨境运输成本。
更关键的是,海洋产业本身已成为出口增长极。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57.1%,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43.2%,绿色船舶出口连续4年增长,2024年增速达10.8%。
高端船舶、风电设备、智能海工装备等“中国制造”名片,正通过海洋产业链的升级,加速走向全球市场。
海洋经济对出口的拉动,已从传统资源贸易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输出。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提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现代化远洋捕捞等领域。
在高端装备领域,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投入运营,17.5万方LNG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等绿色船舶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这些突破直接转化为出口竞争力——2024年以修正总吨计,中国出口海船占全球份额达42.7%,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成为出口新赛道。海洋药物一类新药BG136进入临床二期试验,深海微生物基因数据集构建为生物制品出口奠定基础29。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1.6%,带动风电设备和技术服务出海。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赋能提升附加值。以渔业为例,深远海养殖工船“湛江湾1号”、万吨级南极磷虾船等现代化装备,推动高附加值水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尽管增势强劲,海洋经济出口面临多重风险。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警示:美国对大多数渔业进口产品加征10%关税,扰乱全球供应链。历史经验表明,关税壁垒可能导致订单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第三方市场。
地缘政治与航运安全风险加剧。红海航道危机、俄乌冲突等事件推高海运成本,2024年全球11%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压力倒逼企业升级技术标准。气候变化更是深层威胁——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直接冲击港口运营。2024年全球11%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海洋经济7。生态资源约束趋紧。2021年全球88%的鱼类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遭破坏,深海矿产开发热潮带来新的生态风险7。这些因素可能削弱中国海洋产业的长期资源供给能力。
为应对挑战,中国正通过政策协同与技术创新构建护城河。中央财经会议提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依托“一带一路”拓展新兴市场——2024年中国与沿海国家贸易额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6.3%。地方实践率先突破。广东全国首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创新“标准海”供应、深远海养殖登记等机制;上海打造“3+5+X”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聚焦船舶制造、生物医药等出口主力领域46。这些改革显著优化了出口营商环境。技术突破成为破局关键。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智慧港口系统(如DeepSeek本地化部署)提升产业链效率。碳捕集船舶、蓝碳核算体系助力企业对接国际环保标准,规避欧盟碳关税风险。绿色创新正在重塑“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海洋经济与国家出口的融合已进入深度协同期。根据《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对外经贸指数达121.3,同比增长3.7%,成为五大指标中增速第二的板块。
这种增长不仅体现为数据攀升,更反映在结构优化上——高端装备、绿色技术、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占比持续提升。
未来竞争将聚焦三大方向:
科技赋能:深海材料(钛合金、复合材料)、智能装备(无人船艇、AUV机器人)、海底数据中心等前沿领域;
绿色转型:船舶甲醇燃料改造、蓝碳交易市场构建、海洋生态修复技术输出;
规则主导:参与制定深海采矿、碳汇核算等国际标准,通过RCEP、“一带一路”强化贸易纽带。
正如中央财经会议所强调的“五个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正在重塑中国海洋经济的全球坐标。当10万亿级海洋经济与30万亿级外贸体系深度融合,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已清晰可见。
海洋经济对国家出口的核心影响机制
维度 | 影响路径 | 典型案例/数据 |
基础支撑 | 全球供应链物流主干 | 海运承担80%全球贸易·2024中国海运进出口额创新高5 |
产业升级 | 高端装备与技术出口 | 海工订单↑57.1%·风电设备出口↑43.2% |
市场拓展 | 新兴领域全球布局 | 生物医药(BG136)·蓝碳核算体系 |
政策协同 | 一带一路市场深化 | 沿海国家贸易额19万亿(+6.3%) |
风险应对 | 技术破壁与标准输出 | 绿色船舶免碳关税·智能港口降本40% |